小木屋鬆餅和 Kelly 的創辦往事

修改時間:2024年11月22日 04:21

內容

「我就是堅持把一件事情做好!」:小木屋鬆餅和 Kelly 的創辦往事

採訪編輯/黃思博

 

午後鐘聲響起,光復校區計中前串起一排長長隊伍,小木屋內的店員忙著為一片片鬆餅翻面、加料。餅香飄散在木屋周遭,出爐的餘溫包裹在紙袋內,送到學生手中。十多年來,小木屋鬆餅創辦人 Kelly 本著「堅持把一件事情做好」的精神,烘烤出一片片的記憶中的鬆餅香。

故事要從交大二餐的飲料部開始說起。

 

在學餐飲料部販售鬆餅

小木屋的前身,其實隱藏在交大二餐的飲料部。

最初的想法出現在 2005 年,當時在經營二餐飲料部的 Kelly,觀察到學餐雖販售各種飯麵餐食,但點心選擇卻相對較少,因此一個想法產生:將點心導入飲料部。

不過點心種類繁多,要賣什麼?她想到咖啡廳常見的美式鬆餅,一反過去鬆餅作為甜點的印象,不只有賣甜的,還有鹹食口味。鬆餅的多元可能,讓最初鬆餅的口味多達40 種。飲料部的鬆餅,因豐富的口味加上樸實的價格。廣受學生歡迎。

鬆餅若要賣得好,賣鬆餅的店面質感也要好,二餐的裝潢、管理在當時是相對陽春。Kelly 必須尋找新的據點販售她的招牌鬆餅。碰巧校方當時正在招標廠商規劃資訊技術服務中心前的空間,Kelly 於是提案以木屋為外觀的鬆餅專賣店,並獲得校方同意,2006 年木屋建成。

她想既然鬆餅屋以木屋為外觀設計,就叫做「小木屋」吧!

回想過去在交大經營學餐和學生閒聊參與的時光,那時學餐熄燈後,調酒社、學生會的學生還會到飲料部和 Kelly 閒聊,聊學校聊生活,甚至是飲料部門經營的大小事。

她喜歡學校的氛圍,也間接地讓小木屋的許多據點開設在大學校區,在洋溢青春的氛圍中工作,是她喜歡這份工作的原因之一。

現在除了校園,在城市的一角也可能遇見小木屋。一間校園起家的鬆餅屋,如何成為飄香在各地的品牌?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小木屋從校園風景變成街景

人人都有機會經營小木屋的想法,一直不在 Kelly 的計畫之中。

加盟意味要開放其他人經營自己一手創立的小木屋,對 Kelly 而言是未知的領域,當時她對小木屋的現況已感到滿意,面對加盟主們遞出的邀約,也只能婉拒以待,她不會做加盟,也不知道要怎麼做。

此時卻開始出現複製小木屋的競爭對手,裝潢、品項和小木屋幾乎一模一樣。Kelly 並沒有採取積極反擊,唯一能做的就是繼續把鬆餅做好。時間一久,這些競爭對手各自因經營、業主糾紛等問題退場。

不禁令人好奇:為何小木屋能成功,其他同業卻失敗了?

答案或許在多年來的積累之中。一間鬆餅店的從食譜、廚房動線到顧客的信任,都需要足夠的經驗才能愈做愈好,Kelly 坦言:「很多 knowhow 不是只會做鬆餅就知道的!」不只會做,而且還要做很久。

成功需要的是經驗的傳承。而小木屋這些年的積累,正是成為加盟主所必要的養分。

「沒有什麼會不會做,而是你們要複製成功經驗,給這些想要加盟的人!」顧問的一句話讓 Kelly 印象深刻,促成了她帶領小木屋踏入加盟界,小木屋成為了他人也能經營的小木屋,開始落腳在各大城鎮。

 

做好一件事

「感覺一直以來我都是隨波逐流,但我就是堅持把一件事情做好!」

宜蘭長大的 Kelly,高中時期除了應付課業,也把握課外時間在親戚的團膳廚房工讀。

她發現餐飲是一條有潛力的產業,自身也並不排斥,在升學風氣還不那麼盛行的年代。高中畢業後她便前往餐飲業發展。

怎麼發現自己喜歡餐飲的?其實就是做久了,才知道這條路是自己能做也想做的。重要的是決定好方向後,一直堅持走下去。

來到了交大後,她將曾經四十多種口味的鬆餅,變成如今小木屋菜單上的品項。不只是口味,菜單上每一個選項背後的食材、保存,都經過了無數次的調整,才變成如今顧客手中的樣貌。

初期原料廠商曾和 Kelly 抱怨小木屋規模太小,表示不願意合作,經過了多次協調後才有了如今穩定的供給。品項調整、原料供給、烹飪、外送通路……無一不是一間鬆餅專賣店需要再深入琢磨的地方。

深入琢磨之餘,也競競業業地盡好本業「小木屋沒有在收店的。」她會這樣和其他店主說,「像水一樣,細水長流。」沒有打過廣告的小木屋,就是穩穩地成長,不會追求突然爆增的來客量,只是將每一片鬆餅做到最好,自然會反映出穩定的經營表現。

「專心地一件事做好」不意味著一成不變,而是將一件事琢磨到極致。計中前的小木屋,十多年來傳承著鬆餅的招牌香氣,卻鮮有人知背後的辛甜。

一步一步都是專心致志的走來,從中累積成長的養分,小木屋與 Kelly 的成長「不求快……慢慢走,但每一步都是扎實的。」

「我就是堅持把一件事情做好!」:小木屋鬆餅和 Kelly 的創辦往事

採訪編輯/黃思博

 

午後鐘聲響起,光復校區計中前串起一排長長隊伍,小木屋內的店員忙著為一片片鬆餅翻面、加料。餅香飄散在木屋周遭,出爐的餘溫包裹在紙袋內,送到學生手中。十多年來,小木屋鬆餅創辦人 Kelly 本著「堅持把一件事情做好」的精神,烘烤出一片片的記憶中的鬆餅香。

故事要從交大二餐的飲料部開始說起。

 

在學餐飲料部販售鬆餅

小木屋的前身,其實隱藏在交大二餐的飲料部。

最初的想法出現在 2005 年,當時在經營二餐飲料部的 Kelly,觀察到學餐雖販售各種飯麵餐食,但點心選擇卻相對較少,因此一個想法產生:將點心導入飲料部。

不過點心種類繁多,要賣什麼?她想到咖啡廳常見的美式鬆餅,一反過去鬆餅作為甜點的印象,不只有賣甜的,還有鹹食口味。鬆餅的多元可能,讓最初鬆餅的口味多達40 種。飲料部的鬆餅,因豐富的口味加上樸實的價格。廣受學生歡迎。

鬆餅若要賣得好,賣鬆餅的店面質感也要好,二餐的裝潢、管理在當時是相對陽春。Kelly 必須尋找新的據點販售她的招牌鬆餅。碰巧校方當時正在招標廠商規劃資訊技術服務中心前的空間,Kelly 於是提案以木屋為外觀的鬆餅專賣店,並獲得校方同意,2006 年木屋建成。

她想既然鬆餅屋以木屋為外觀設計,就叫做「小木屋」吧!

回想過去在交大經營學餐和學生閒聊參與的時光,那時學餐熄燈後,調酒社、學生會的學生還會到飲料部和 Kelly 閒聊,聊學校聊生活,甚至是飲料部門經營的大小事。

她喜歡學校的氛圍,也間接地讓小木屋的許多據點開設在大學校區,在洋溢青春的氛圍中工作,是她喜歡這份工作的原因之一。

現在除了校園,在城市的一角也可能遇見小木屋。一間校園起家的鬆餅屋,如何成為飄香在各地的品牌?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小木屋從校園風景變成街景

人人都有機會經營小木屋的想法,一直不在 Kelly 的計畫之中。

加盟意味要開放其他人經營自己一手創立的小木屋,對 Kelly 而言是未知的領域,當時她對小木屋的現況已感到滿意,面對加盟主們遞出的邀約,也只能婉拒以待,她不會做加盟,也不知道要怎麼做。

此時卻開始出現複製小木屋的競爭對手,裝潢、品項和小木屋幾乎一模一樣。Kelly 並沒有採取積極反擊,唯一能做的就是繼續把鬆餅做好。時間一久,這些競爭對手各自因經營、業主糾紛等問題退場。

不禁令人好奇:為何小木屋能成功,其他同業卻失敗了?

答案或許在多年來的積累之中。一間鬆餅店的從食譜、廚房動線到顧客的信任,都需要足夠的經驗才能愈做愈好,Kelly 坦言:「很多 knowhow 不是只會做鬆餅就知道的!」不只會做,而且還要做很久。

成功需要的是經驗的傳承。而小木屋這些年的積累,正是成為加盟主所必要的養分。

「沒有什麼會不會做,而是你們要複製成功經驗,給這些想要加盟的人!」顧問的一句話讓 Kelly 印象深刻,促成了她帶領小木屋踏入加盟界,小木屋成為了他人也能經營的小木屋,開始落腳在各大城鎮。

 

做好一件事

「感覺一直以來我都是隨波逐流,但我就是堅持把一件事情做好!」

宜蘭長大的 Kelly,高中時期除了應付課業,也把握課外時間在親戚的團膳廚房工讀。

她發現餐飲是一條有潛力的產業,自身也並不排斥,在升學風氣還不那麼盛行的年代。高中畢業後她便前往餐飲業發展。

怎麼發現自己喜歡餐飲的?其實就是做久了,才知道這條路是自己能做也想做的。重要的是決定好方向後,一直堅持走下去。

來到了交大後,她將曾經四十多種口味的鬆餅,變成如今小木屋菜單上的品項。不只是口味,菜單上每一個選項背後的食材、保存,都經過了無數次的調整,才變成如今顧客手中的樣貌。

初期原料廠商曾和 Kelly 抱怨小木屋規模太小,表示不願意合作,經過了多次協調後才有了如今穩定的供給。品項調整、原料供給、烹飪、外送通路……無一不是一間鬆餅專賣店需要再深入琢磨的地方。

深入琢磨之餘,也競競業業地盡好本業「小木屋沒有在收店的。」她會這樣和其他店主說,「像水一樣,細水長流。」沒有打過廣告的小木屋,就是穩穩地成長,不會追求突然爆增的來客量,只是將每一片鬆餅做到最好,自然會反映出穩定的經營表現。

「專心地一件事做好」不意味著一成不變,而是將一件事琢磨到極致。計中前的小木屋,十多年來傳承著鬆餅的招牌香氣,卻鮮有人知背後的辛甜。

一步一步都是專心致志的走來,從中累積成長的養分,小木屋與 Kelly 的成長「不求快……慢慢走,但每一步都是扎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