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婦運回憶錄

修改時間:2024年11月22日 04:21

內容

一段婦運回憶錄,專訪黃淑英和「台灣女人連線」

照片/台灣女人連線提供   

採訪編輯/Joe Chen

 

前言

黃淑英是《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曾任兩屆立法委員,很少有人能夠與之匹敵。許多人對黃淑英的第一印象,是那位在立法院認真問責的角色,現在的黃淑英則是暫且擺脫麥克風追逐,在沒沒無人處潛心浮沉、執筆投書。黃淑英說,她從來沒把自己想做政治人物,自認為關心政治議題,更像是個婦女議題倡議者。

二十年前,她曾經隨著民主浪潮大聲疾呼,也在健康倡議路上踽踽獨行。黃淑英是那種異常堅強的女性,使得她在九〇年代婦女運動開枝散葉之時,選擇縱身一跳,與其他志同道合的婦運夥伴,共同創立以健康權益為號召的「台灣女人連線」。

西元 2000 年,「台灣女人連線」自前身「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創辦以來,如同走過一座山頭跨過另一座山頭,奠定了往後二十年運動所需要的資源。

台女連於每年定期舉行「528 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至今已連續舉辦二十五屆;2004 年,黃淑英有感於資訊傳播駐足不前,架設「台灣女人健康網」(https://twh.org.tw/)提供婦女健康資訊;2016 年開始,於每年三月第二個週五訂定為「為女著紅日」,靈感來自美國心臟協會「Go Red for Women」;其餘倡議包含制定《人工生殖法草案》、推動從母姓倡議、「醫美不良事件諮詢及申訴服務專線」與處女膜正名等議題發起。

 

《生產事故救濟條例》,幕後功臣是台灣女人連線

民國 105 年 6 月 30 日,經過立法院曠日廢時的審議,《生產事故救濟條例》夾雜著眾人歡呼,最終在總統拍板後正式上路。對黃淑英而言,這一天無疑是百感交集的時刻,因為這套法案前後歷經十三年,曾經被視為「不可能的任務」,就連最親密的戰友、台女連前秘書長蔡宛芬女士都直言:「根本沒有通過的可能。」

黃淑英說,因為孕婦在醫療過程中的弱勢地位,導致在生產事故發生時難以尋求真相。她認為要從國家立法保障,才有可能更加全面地照顧產婦。因此檢視各國法規,沒有第二套法案像是《生產事故救濟條例》,將懷孕風險明確表定為國家責任。只要當婦女或胎兒面臨死亡或重大傷害,經相關機構核准,便可以依循合法管道申請救濟。

這一套法案為生產婦女削減不安,讓孕婦可以在待產時免去額外擔憂,但是,推動一樁法案有多困難?只有箇中人了解,黃淑英用一種半開玩笑式的口吻回應:「當時所有人都認為是天方夜譚,沒有人認為生小孩是國家的責任。」儘管生育率下降被形容成國安問題,但是對於「生育保障」卻很少有人提高警覺。

儘管黃淑英行動力驚人,然而幾十年下來,眼見著法案載浮載沉,不是沒有感到絕望的時候。

「於是我們搶盡了版面,母親節也提、發生生產事故也提。」有任何突發狀況,都是《生產事故救濟條例》可以曝光的時候。

「有時候就是覺得好像沒什麼希望,但是又不願意放棄」,黃淑英說,尤其在這種艱困的時候,深刻感受到同伴在一起的助力。「因爲有台女連一起倡議,儘管多數時間只有一絲僅存的希望。」

法案走到宣讀這一天,像是夢中的意外情節,誰在當下都難以回歸現實,不忍讓黃淑英不由自主地驚呼:「簡直是不可思議。」

 

從環保運動到婦女運動

黃淑英在美國生活將近二十年,西元 1994 年,她回國,接了民進黨婦女部主任。鮮為人知道的是,過去黃淑英在美國已有多年時間潛心在環境運動。據她所言,環境運動和性別倡議放在同一把秤斗上,都是她感興趣的領域,只是人在美國的她最先受到環境運動的啟發,所以一腳踩進生態抗爭的前沿。儘管這個興趣深植多年,但是黃淑英回國後沒有立即投身環境運動,而是毅然選擇婦女權益倡議:「我想了半天,後來選擇婦運的原因,無非是因爲男人會做環保,但不會做婦運。」

當時尚可稱為婦女運動百花齊放的時代,新的政治氣候使人躍躍欲試。這個時代風潮下,黃淑英儘管成為浪潮裡單薄的一份子,但是她堅定地認為,若要延續婦女運動在世俗下的政治生命,無論選擇借助他手,或者處在原地靜觀其變,都無法讓女性的力量在從中得到徹底的發揮。

 

台灣女人連線的故事

採訪那天,台北市有濃濃的暑氣,經過新生南路一段,謹慎走進台女連位在二樓的辦公室。正要往會議室移動,目睹辦公室的角落被幾箱鐵櫃佔據,上頭疊滿了紙本和捲起的畫報,每一份厚重的文件都是時代的紀錄;這裡的會議室雖然僅僅用一片孱弱的牆作為隔間,卻是「台灣女人連線」一路走來的發跡地。

台灣女人連線的故事,時間要追溯到西元 1994 年,當時的婦運界前輩曹愛蘭已是社運界響叮噹的人士,擁著本土派婦運的志願,她看見的是本土意識和婦女運動之間的疏離,於是陸續集結一群創始夥伴成立「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

當黃淑英接任第二屆理事長,女權會開始受到一些額外的注目,但是令她深受遲疑的是,許多議題在前輩的努力下已有頗為可觀的成果。新的婦女團體若要延續政治能量,必須構思和其他組織的區隔,「那時候在想要做什麼議題,像是婦女新知或主婦聯盟,這些組織已經發展的很好」解開十指交疊的雙手,黃淑英很篤定,「後來在一個很偶然的機會,認識到『健康』這個議題,那想說好,我們就來做健康權益的部分。」

議題轉型首先是黃淑英上任後的第一個挑戰,那時候的她,腦海裡已經有莫干的理念雛形,後來這些點子凝結成「台灣女人連線」的發想藍圖。後來,基於經費與法規的限制,一則錯愕的告知意外促成「台灣女人連線」成立。至此「台灣女人連線」從「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分屬不同業務,原有的「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繼續往青少女的身體與健康議題著手,例如性教育、未婚懷孕等兒少等相關領域;台女連不走尋常路,但也沒遺忘「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的初心,從事鮮少人運作的性別與成年健康權益倡議,一做,就是二十年。

 

不只是稱謂,處女膜正名帶來健康權保障

年初,一則新聞簡短的浮現在螢光幕前,立刻掀起了正反雙方激烈地論戰,不由得使人反思社會上的既有價值。三月三十日,黃淑英召開聯合記者會,一群記者湧入狹窄的會議室,白色閃光燈快速地閃爍,記者會的現場還包括現任立委林淑芬、長久合作的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副秘書長林姿吟。她們決心要讓積習已久的處女膜爭議,被攤在陽光下重新檢視。

「處女膜」這幾個字簡短地證明這個社會內存的焦慮,譬如說,過去的人絕大多數地認為,一個守貞的女性可以體現她行為上的美德,使的有些人將「處女膜」作為檢視貞節的唯一標準。也有些人嗤之以鼻,認為貞潔的觀念已是上世紀的產物,一個訴求性別平等的現代社會,「處女膜」三個字應該被無情地淘汰。當記者會結束,消息很快登上午間熱聞,也迅速地發酵成一場彼此對立的局勢。

一些人默默篤定「處女膜」更名是另一種對歷史文化的冒犯,也有些人無動於衷,不以為意,也有一群相信女性價值的聲援者在一片混戰裡堅定力挺台女連的主張。  

對於此,黃淑英的話語也很犀利,乾脆一笑置之:「先在意自己是不是處男,再來關切其他人是不是處女吧?對不對?」台女連在當天聲明稿裡一針見血地指出,「處女膜」是對女性健康與人格的侵害,『身體的組織應該是依其「功能」、「組成」或「位置」而定』,處女膜不過是社會對於維護「處女」的執著。

 

「名子改了以後,慢慢的觀念就會消失」,黃淑英認為語言承載意識型態,「一旦文字繼續存在意識形態就會一直加強,當你把名詞廢了以後,大家就不容易產生這個聯想」身體如何如何被命名,彰顯社會如何看女性身體。「說不定有人就慢慢的被教育到了」黃淑英認為,正名的目的是為了讓女性徹底擺脫被貶低的命運。給予批判性的答覆,是因為「不對的東西就要糾正」,給予批判性的答覆,拒絕積非成是,這樣的態度向來是台女連不變的立場。

 

記錄婦女健康草根運動,經歷風雨也不息

等到多年過去,時間能夠見證黃淑英橫越二十年的步行軌跡,不停周旋在性別、健康與人權議題的關注。「台灣女人連線」從隻身站在冷僻的未知險境,到成為倡議路上的的重要力量,如今立下無數里程碑,黃淑英的理念確實打動了很多人,但是在理想的背後是 20 年以來一步一腳印的付出,心酸和眼淚澆灌後的成果。

黃淑英說,雖然組織開始有一些受人注目的成績,但實際上並非這麼理想。「我們很不會宣傳」,「當時個性很保守,如何推廣也是一個問題,所以很多議題都做的很慢。

加上台女連的性質與直接以服務為導向的基金會或協會不同,並且台女連屬於倡議性質,也造就了募款難以進行。缺少經費的狀況下,有好幾度都想要放棄。」

但是就倡議本身而言,黃淑英可以肯定的表示,我們的議題做的很好,「就算是政府方面也對我們很怕」因此,見過她的人通常會被她銳利的眼角捕捉,看起來更像是不苟言笑的執行者。

顯然,黃淑英不願停下步伐,還有更大的願景正要進行:「我現在想要做的事情,不只是紀錄『台灣女人連線』,是想要記錄臺灣的婦女的草根健康運動是怎麼樣在發展。」她打算將歷年來的倡議成果寫成一本書,「我們的東西實在做的太多了」黃淑英感嘆現在的紀錄還不完整,她補充,那些都是揪著會掉眼淚的故事。

「二十年來發生的事情很多,談五個小時也談不完。」剩下沒說完的故事,不能遺落,每滴心血都恰恰如同光芒折射出的瞬間,都應該在歷史中被好好地妥善保存。

一段婦運回憶錄,專訪黃淑英和「台灣女人連線」

照片/台灣女人連線提供   

採訪編輯/Joe Chen

 

前言

黃淑英是《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曾任兩屆立法委員,很少有人能夠與之匹敵。許多人對黃淑英的第一印象,是那位在立法院認真問責的角色,現在的黃淑英則是暫且擺脫麥克風追逐,在沒沒無人處潛心浮沉、執筆投書。黃淑英說,她從來沒把自己想做政治人物,自認為關心政治議題,更像是個婦女議題倡議者。

二十年前,她曾經隨著民主浪潮大聲疾呼,也在健康倡議路上踽踽獨行。黃淑英是那種異常堅強的女性,使得她在九〇年代婦女運動開枝散葉之時,選擇縱身一跳,與其他志同道合的婦運夥伴,共同創立以健康權益為號召的「台灣女人連線」。

西元 2000 年,「台灣女人連線」自前身「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創辦以來,如同走過一座山頭跨過另一座山頭,奠定了往後二十年運動所需要的資源。

台女連於每年定期舉行「528 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至今已連續舉辦二十五屆;2004 年,黃淑英有感於資訊傳播駐足不前,架設「台灣女人健康網」(https://twh.org.tw/)提供婦女健康資訊;2016 年開始,於每年三月第二個週五訂定為「為女著紅日」,靈感來自美國心臟協會「Go Red for Women」;其餘倡議包含制定《人工生殖法草案》、推動從母姓倡議、「醫美不良事件諮詢及申訴服務專線」與處女膜正名等議題發起。

 

《生產事故救濟條例》,幕後功臣是台灣女人連線

民國 105 年 6 月 30 日,經過立法院曠日廢時的審議,《生產事故救濟條例》夾雜著眾人歡呼,最終在總統拍板後正式上路。對黃淑英而言,這一天無疑是百感交集的時刻,因為這套法案前後歷經十三年,曾經被視為「不可能的任務」,就連最親密的戰友、台女連前秘書長蔡宛芬女士都直言:「根本沒有通過的可能。」

黃淑英說,因為孕婦在醫療過程中的弱勢地位,導致在生產事故發生時難以尋求真相。她認為要從國家立法保障,才有可能更加全面地照顧產婦。因此檢視各國法規,沒有第二套法案像是《生產事故救濟條例》,將懷孕風險明確表定為國家責任。只要當婦女或胎兒面臨死亡或重大傷害,經相關機構核准,便可以依循合法管道申請救濟。

這一套法案為生產婦女削減不安,讓孕婦可以在待產時免去額外擔憂,但是,推動一樁法案有多困難?只有箇中人了解,黃淑英用一種半開玩笑式的口吻回應:「當時所有人都認為是天方夜譚,沒有人認為生小孩是國家的責任。」儘管生育率下降被形容成國安問題,但是對於「生育保障」卻很少有人提高警覺。

儘管黃淑英行動力驚人,然而幾十年下來,眼見著法案載浮載沉,不是沒有感到絕望的時候。

「於是我們搶盡了版面,母親節也提、發生生產事故也提。」有任何突發狀況,都是《生產事故救濟條例》可以曝光的時候。

「有時候就是覺得好像沒什麼希望,但是又不願意放棄」,黃淑英說,尤其在這種艱困的時候,深刻感受到同伴在一起的助力。「因爲有台女連一起倡議,儘管多數時間只有一絲僅存的希望。」

法案走到宣讀這一天,像是夢中的意外情節,誰在當下都難以回歸現實,不忍讓黃淑英不由自主地驚呼:「簡直是不可思議。」

 

從環保運動到婦女運動

黃淑英在美國生活將近二十年,西元 1994 年,她回國,接了民進黨婦女部主任。鮮為人知道的是,過去黃淑英在美國已有多年時間潛心在環境運動。據她所言,環境運動和性別倡議放在同一把秤斗上,都是她感興趣的領域,只是人在美國的她最先受到環境運動的啟發,所以一腳踩進生態抗爭的前沿。儘管這個興趣深植多年,但是黃淑英回國後沒有立即投身環境運動,而是毅然選擇婦女權益倡議:「我想了半天,後來選擇婦運的原因,無非是因爲男人會做環保,但不會做婦運。」

當時尚可稱為婦女運動百花齊放的時代,新的政治氣候使人躍躍欲試。這個時代風潮下,黃淑英儘管成為浪潮裡單薄的一份子,但是她堅定地認為,若要延續婦女運動在世俗下的政治生命,無論選擇借助他手,或者處在原地靜觀其變,都無法讓女性的力量在從中得到徹底的發揮。

 

台灣女人連線的故事

採訪那天,台北市有濃濃的暑氣,經過新生南路一段,謹慎走進台女連位在二樓的辦公室。正要往會議室移動,目睹辦公室的角落被幾箱鐵櫃佔據,上頭疊滿了紙本和捲起的畫報,每一份厚重的文件都是時代的紀錄;這裡的會議室雖然僅僅用一片孱弱的牆作為隔間,卻是「台灣女人連線」一路走來的發跡地。

台灣女人連線的故事,時間要追溯到西元 1994 年,當時的婦運界前輩曹愛蘭已是社運界響叮噹的人士,擁著本土派婦運的志願,她看見的是本土意識和婦女運動之間的疏離,於是陸續集結一群創始夥伴成立「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

當黃淑英接任第二屆理事長,女權會開始受到一些額外的注目,但是令她深受遲疑的是,許多議題在前輩的努力下已有頗為可觀的成果。新的婦女團體若要延續政治能量,必須構思和其他組織的區隔,「那時候在想要做什麼議題,像是婦女新知或主婦聯盟,這些組織已經發展的很好」解開十指交疊的雙手,黃淑英很篤定,「後來在一個很偶然的機會,認識到『健康』這個議題,那想說好,我們就來做健康權益的部分。」

議題轉型首先是黃淑英上任後的第一個挑戰,那時候的她,腦海裡已經有莫干的理念雛形,後來這些點子凝結成「台灣女人連線」的發想藍圖。後來,基於經費與法規的限制,一則錯愕的告知意外促成「台灣女人連線」成立。至此「台灣女人連線」從「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分屬不同業務,原有的「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繼續往青少女的身體與健康議題著手,例如性教育、未婚懷孕等兒少等相關領域;台女連不走尋常路,但也沒遺忘「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的初心,從事鮮少人運作的性別與成年健康權益倡議,一做,就是二十年。

 

不只是稱謂,處女膜正名帶來健康權保障

年初,一則新聞簡短的浮現在螢光幕前,立刻掀起了正反雙方激烈地論戰,不由得使人反思社會上的既有價值。三月三十日,黃淑英召開聯合記者會,一群記者湧入狹窄的會議室,白色閃光燈快速地閃爍,記者會的現場還包括現任立委林淑芬、長久合作的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副秘書長林姿吟。她們決心要讓積習已久的處女膜爭議,被攤在陽光下重新檢視。

「處女膜」這幾個字簡短地證明這個社會內存的焦慮,譬如說,過去的人絕大多數地認為,一個守貞的女性可以體現她行為上的美德,使的有些人將「處女膜」作為檢視貞節的唯一標準。也有些人嗤之以鼻,認為貞潔的觀念已是上世紀的產物,一個訴求性別平等的現代社會,「處女膜」三個字應該被無情地淘汰。當記者會結束,消息很快登上午間熱聞,也迅速地發酵成一場彼此對立的局勢。

一些人默默篤定「處女膜」更名是另一種對歷史文化的冒犯,也有些人無動於衷,不以為意,也有一群相信女性價值的聲援者在一片混戰裡堅定力挺台女連的主張。  

對於此,黃淑英的話語也很犀利,乾脆一笑置之:「先在意自己是不是處男,再來關切其他人是不是處女吧?對不對?」台女連在當天聲明稿裡一針見血地指出,「處女膜」是對女性健康與人格的侵害,『身體的組織應該是依其「功能」、「組成」或「位置」而定』,處女膜不過是社會對於維護「處女」的執著。

 

「名子改了以後,慢慢的觀念就會消失」,黃淑英認為語言承載意識型態,「一旦文字繼續存在意識形態就會一直加強,當你把名詞廢了以後,大家就不容易產生這個聯想」身體如何如何被命名,彰顯社會如何看女性身體。「說不定有人就慢慢的被教育到了」黃淑英認為,正名的目的是為了讓女性徹底擺脫被貶低的命運。給予批判性的答覆,是因為「不對的東西就要糾正」,給予批判性的答覆,拒絕積非成是,這樣的態度向來是台女連不變的立場。

 

記錄婦女健康草根運動,經歷風雨也不息

等到多年過去,時間能夠見證黃淑英橫越二十年的步行軌跡,不停周旋在性別、健康與人權議題的關注。「台灣女人連線」從隻身站在冷僻的未知險境,到成為倡議路上的的重要力量,如今立下無數里程碑,黃淑英的理念確實打動了很多人,但是在理想的背後是 20 年以來一步一腳印的付出,心酸和眼淚澆灌後的成果。

黃淑英說,雖然組織開始有一些受人注目的成績,但實際上並非這麼理想。「我們很不會宣傳」,「當時個性很保守,如何推廣也是一個問題,所以很多議題都做的很慢。

加上台女連的性質與直接以服務為導向的基金會或協會不同,並且台女連屬於倡議性質,也造就了募款難以進行。缺少經費的狀況下,有好幾度都想要放棄。」

但是就倡議本身而言,黃淑英可以肯定的表示,我們的議題做的很好,「就算是政府方面也對我們很怕」因此,見過她的人通常會被她銳利的眼角捕捉,看起來更像是不苟言笑的執行者。

顯然,黃淑英不願停下步伐,還有更大的願景正要進行:「我現在想要做的事情,不只是紀錄『台灣女人連線』,是想要記錄臺灣的婦女的草根健康運動是怎麼樣在發展。」她打算將歷年來的倡議成果寫成一本書,「我們的東西實在做的太多了」黃淑英感嘆現在的紀錄還不完整,她補充,那些都是揪著會掉眼淚的故事。

「二十年來發生的事情很多,談五個小時也談不完。」剩下沒說完的故事,不能遺落,每滴心血都恰恰如同光芒折射出的瞬間,都應該在歷史中被好好地妥善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