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樂膳自然創辦人 Ellen

修改時間:2024年11月22日 04:21

內容

專訪樂膳自然——樂膳自然創辦人 Ellen

採訪編輯│林鈞宸

 

萌芽

Ellen 談及她的小時候,她是胎裡素——從出生起就吃素。而她們一家人也都是素食者,她清晰地記得那時每個月初和月中,他們家都要一大早趕去台中建國市場的素料店,大包小包地買足一個禮拜的量,然後再上車開至下一站才能備齊其他食材。她當時就想:「素食怎麼那麼不方便。」抱著這個念頭,還是小朋友的她大聲地和家裡人說:「我將來要做素食,我要開一個讓吃素的人可以一口氣買到所有東⻄的店!」那時,大家都覺得那不過是一個小朋友隨口說說的小目標。

 

厚植積累

大學就讀商學院的  Ellen 在 2009 年畢業後,回到台中,和從事進口電子產業的父親提出她設想的「未來素食超市計畫」,想請她父親教導她一些經銷貿易的注意事項。她父親當時是這麼回道:「這個想法很好,但是在供給之前我們得先看到需求。」簡而言之,在當時,她父親看不到這個市場的前景。再後來,她父親建議她,可以先從事一些相關的工作,學習有關的零售知識,先一步積累實力。 Ellen 於是開始她第一份在電視購物台的工作,從中她鍛鍊出流利的口條與迅速了解產品的特色和潛在客群的能力,接著到大潤發學習採購配額、計算成本與毛利,又輾轉到了 PChome 學習電商。再之後便辭職決定回台中創業。

Ellen 笑著說:「在每個崗位上學到什麼,具體用於哪,這麽說其實有些事後諸葛。初入公司,我也是菜鳥。公司前輩很認真地教,自己也是學中做、做中學,拿著筆記本從頭開始記。在學習的時候,只會想趕快學會,要把工作做好,並不會有心思思考這個對未來有沒有幫助的。」她又拿自己打趣道,像是在真正成為老闆,花費的是自己的錢後,開始認真地算每一分每一毫回收利潤時,才意識到之前在公司加班,趴在辦公桌計公司帳的時候,所學來應用的知識都已成為自己的養分。

 

破土

在 2015 年,Ellen 去義大利旅遊,正好碰上世博會,那一屆的主題是各國美食。那時還只是聽說「研發植物肉」的階段,並不似如今這麼普及。而 Ellen 恰好搶先在世博會一「吃」為快,和她一起旅遊的是一位葷食的朋友。他咬下植物肉時,第一反應是「這很『肉』誒!」在那趟世博會的旅程,Ellen 發現各國的場館內葷食也都有提供素食的品項,而且當地的特色菜色也都有改良素食版料理。 

這趟旅行中,她獲得幾個體悟:其一為素食越來越受重視,烹飪者願意在有提供葷食的情況下,因應作出同款素食。素食不再是像在台灣那麼涇渭分明,素食者受限於素食餐廳用餐;其二是「素」已經跨出傳統豆製品的框架,新產品例如新豬肉、燕麥奶等等也逐漸浮出水面。 Ellen 預感這個素食的風潮一定會在兩三年內湧入台灣;第三的體悟是來源於肉食主義者的友人。在這一個多月的旅程中,無肉不歡的朋友一直與 Ellen 同食素,惟有一次想嘗試著名的維也納炸豬排,才主動說這餐我們分頭吃。 Ellen 事後也問過友人,是否會覺得委屈,朋友完全不這麼想,他覺得很好吃,他不覺得自己受限於「素」,反倒覺得他品嚐了許多前所未見不一樣美味的料理。 

這也讓 Ellen 發現只要足夠美味,邀請他人共進素食並不需要勉為其難。這也使 Ellen 在規劃樂膳自然的過程中,不會特別強調它是素食超市。樂膳自然除了給素食者方便的同時,它也讓葷食者有更多樣的選擇,自然而然地多了一次無肉的飲食。

 

發芽

真正下定決心開店,第一個要面對的是自己的內心。 Ellen 大方地說,當時她的工作可以稱得上是得心應手,在職場也是如魚得水,租屋在大安森林公園旁,以《台北女子圖鑑》來說,可以說是相當優渥。而回到台中創業,一切是從零從新開始。即便如此,Ellen 仍勇敢地踏出舒適圈,而再之後開始創業便是數不盡的事項,如籌備、進貨、廠商溝通、開業機關審核等等。 

開業過一年後,瘋狂轉圈的陀螺 Ellen 迎來一位朋友。他是 Ellen 之前在大潤發時的老闆,當老闆好奇地詢問與之前上班相比感受的落差時,她細細回想,驚訝於落差的巨大,也不可思議地發現這一年裡大大小小的難關自己竟都走過來了。落差除了心理壓力,也包括角色的轉換。 Ellen 帶著靦腆的笑容說道,之前從事的是採購,她像是甲方,廠商想進貨至大潤發,對她都是客客氣氣的;但當她作為樂膳自然的老闆想引進產品時,她卻成為需要別人給機會的一方,因為樂膳自然當時尚且新開業。現在回想起來,那時每天圍繞著的就是不斷燒掉的存款、永遠做不完的事情和與之前相比的種種落差, Ellen 開玩笑地說:「天哪!我居然活下來,再來一次,真不一定做得到。」

而當我問及當時設定的停損點時, Ellen 卻是直率而堅定地說:「我是破釜沉舟,不留一絲後路給自己。所謂停損點,大概就是錢真的燒完了,發不了員工薪資的時候吧!」

 

茁壯成長

如今一切上了軌道,樂膳自然也慢慢蛻變,由原本的廠商供應,擔當引進的角色,近來也開始挖掘新品,以吃貨的角度出發,找尋健康好吃的美食,而若沒有符合標準的,便由 Ellen 與夥伴研發,另找合適的國內外廠商訂製。以少量開始做推廣,消費者的反饋良好,才有下一步。樂膳自然的每一步都求穩。由原先的奶蛋素轉至現今的 92% 純素,也不會是一步到位。先是引進同系列的純素產品與消費者推廣,而當顧客也認可純素產品後,才刪減非純素的下單。 

Ellen 說,一開始其實會受到許多的置疑,許多人會提出:「既然做素,就直接以全素開始就好。」但她認為理念的推廣之前須先求生存,如果一步到位的結果是撐不過兩個月的運營,那她的更多抱負也就只能黯然收尾。 

除開外界紛紛擾擾的聲音外, Ellen 也常回到起點,導航確認方向後,整裝再出發。她自己之前在大潤發工作時,老闆常對他們說:「不要一直坐在辦公室,去逛賣場去逛百貨,把自己當客人,尋找客人的需要。」而如今她如果坐在辦公室裡不斷計較起成本與毛利, Ellen 就會想起前老闆的話,把自己推出這個空間,去逛逛樂膳或是其他百貨。在這個過程中,回歸自我,跟自己對話,找回愛好美食的本能,重新以吃貨顧客的角度出發。

 

回饋土地

兩年前,樂膳自然便與台中在地小農合作,作為收菜班底,提供小農固定的收入。如今台中小農已有固定的店家需求,像是階段性任務一般,近年換引進了桃園碧蘿村有機農場的蔬菜。之前 Ellen 曾前往當地種植區,見山中仍有果樹,老鷹仍遨遊天際,農場與整座山都遵照原始生態的風貌運行著。儘管有機在很多人心中,價格不那麼親⺠,但 Ellen 認同有機理念,願意引入她旗下的店家,讓顧客可以透過他們的消費選擇為這片土地的未來帶來更多的美好。「大家做的事情,都是在讓未來更好!」Ellen 總結道。

 

瓶頸與夥伴

一問及挫折與瓶頸, Ellen 笑得瞇著眼道:「幾乎無時無刻都想放棄,挫折簡直不要太多。」她也曾玩笑地說著她要當家庭主婦,疫情期間超市幾乎都空無一人,她與其他素食的夥伴都苦笑地估算著每日虧損,「那時大家都在硬撐,但比較幸運的是,除了實體店,我還有網購。」 Ellen 坦然地說:「咬著牙苦撐下去的原動力也是在於素食夥伴之間的鼓勵與支持。素食圈它很不一樣,可能因爲大家都是抱持著理念在做推廣,大家彼此都會互相幫助,不會獨善其身。」大家背負著相同的使命感,各自前行而凝聚。

 

新的版圖

樂膳自然走得很慢很穩,在「邀請大家少吃肉」的理念下,結交了許多台灣各地的朋友。雖然電商運行下,使素食的傳達沒有邊界,但時常從北部遠道樂膳的朋友也說明著大家對實體素食超市的嚮往。

 今年春天大概是樂膳走得最快的時期。位於台北市信義區的樂覓未來超市和尚未公布的餐酒館未來你好都即將與大家碰面。當筆者問起樂覓未來之於 Ellen 是怎樣的存在時,她笑著說,樂覓的誕生感覺是給北部的素食朋友們一個交代,原本打算直接複製樂膳自然的形式,但創業者的本能就是給自己挑戰。於是又新增裸買裸賣區、引入 vegan 英國彩妝和純素的烹飪教室。台北的樂覓未來是樂膳的 2.0 版本,除了購素外,提供更多閒逛的空間,也往環保蔬食的方向邁進。

而位於台中市府捷運站的未來你好,白天是以便攜的蔬食與提供熟食便當給附近的上班族為主,到了晚上則會轉為餐酒館的形式,而素食餐廳供應的自然是無酒精的酒。 Ellen 微笑地表示:自己想做的並不是強迫地積極地推廣素食,而是邀請大家品嚐不一樣的美食。對她而言,這兩家店更像是打破同溫層,外食上班族、搭乘捷運的學生等等都可以有更多機會去接觸、品嚐。 Ellen 認為:葷素之間彼此沒有壁壘,美味能夠本能地跨過那一道界線,只是在那之前素食需要更多的曝光機會。

 

回望過去的自己

● 創業者的特質 

許多人都想著創業,但敗興而歸的也不在少數。Ellen 不直言創業者應是如何。她爽朗地說,對她而言,勇於嘗試與挑戰和對食物有高度的熱忱算是她最大的特質。 Ellen 曾經上菲律賓人家做客,婉拒主人的邀約,跑去廚房與僕人一同完成料理,無厘頭的行為令人不解,她卻樂在其中,且收穫頗豐。

在朋友眼中,每每碰上困難,她也都是首當其衝直面挑戰的第一人。Ellen 回想後笑說:「『來吧』、『可以,我們試試看』確實都是自己的口頭禪。」除了全力以赴勇往直前外,自發性學習也是 Ellen 的一大特點。

很多在當下看似無用,佔據時間又花費金錢的事情,在之後都可能成為養分。像是之前 Ellen 曾進修電腦繪圖,現在行銷文宣圖都可以自己畫。學習急救,之後也有派上用場。學習新知對 Ellen 而言,過程就是收穫。 Ellen 是這麼想的:「不懂所以學,學完之後了解,這件事本身就很愉快。」

● 對年輕人的建議 

Ellen 在不同階段結識了許多朋友,從電商的廠商至以前的老闆再到公司的前輩。「我也認識許多一畢業即創業的朋友,當中也不乏成功之輩。」她有感而發地說,但對她自己而言,她很慶幸自己有先在外工作幾年,除了前輩的指導與公司的鍛鍊外,也有很多職場時期培養的習慣再之後成為不可多得的養分。

「年輕人的話,除了多學多看,更多的是不要拘泥於份內之事。」Ellen 眼神堅定平緩地說,趁年輕把握時間。認真學習、結交新朋友,不要為自己設限,做一些「份外」的事。至於有沒有用,那是在不遠的將來才需要思考的事。

 

專訪樂膳自然——樂膳自然創辦人 Ellen

採訪編輯│林鈞宸

 

萌芽

Ellen 談及她的小時候,她是胎裡素——從出生起就吃素。而她們一家人也都是素食者,她清晰地記得那時每個月初和月中,他們家都要一大早趕去台中建國市場的素料店,大包小包地買足一個禮拜的量,然後再上車開至下一站才能備齊其他食材。她當時就想:「素食怎麼那麼不方便。」抱著這個念頭,還是小朋友的她大聲地和家裡人說:「我將來要做素食,我要開一個讓吃素的人可以一口氣買到所有東⻄的店!」那時,大家都覺得那不過是一個小朋友隨口說說的小目標。

 

厚植積累

大學就讀商學院的  Ellen 在 2009 年畢業後,回到台中,和從事進口電子產業的父親提出她設想的「未來素食超市計畫」,想請她父親教導她一些經銷貿易的注意事項。她父親當時是這麼回道:「這個想法很好,但是在供給之前我們得先看到需求。」簡而言之,在當時,她父親看不到這個市場的前景。再後來,她父親建議她,可以先從事一些相關的工作,學習有關的零售知識,先一步積累實力。 Ellen 於是開始她第一份在電視購物台的工作,從中她鍛鍊出流利的口條與迅速了解產品的特色和潛在客群的能力,接著到大潤發學習採購配額、計算成本與毛利,又輾轉到了 PChome 學習電商。再之後便辭職決定回台中創業。

Ellen 笑著說:「在每個崗位上學到什麼,具體用於哪,這麽說其實有些事後諸葛。初入公司,我也是菜鳥。公司前輩很認真地教,自己也是學中做、做中學,拿著筆記本從頭開始記。在學習的時候,只會想趕快學會,要把工作做好,並不會有心思思考這個對未來有沒有幫助的。」她又拿自己打趣道,像是在真正成為老闆,花費的是自己的錢後,開始認真地算每一分每一毫回收利潤時,才意識到之前在公司加班,趴在辦公桌計公司帳的時候,所學來應用的知識都已成為自己的養分。

 

破土

在 2015 年,Ellen 去義大利旅遊,正好碰上世博會,那一屆的主題是各國美食。那時還只是聽說「研發植物肉」的階段,並不似如今這麼普及。而 Ellen 恰好搶先在世博會一「吃」為快,和她一起旅遊的是一位葷食的朋友。他咬下植物肉時,第一反應是「這很『肉』誒!」在那趟世博會的旅程,Ellen 發現各國的場館內葷食也都有提供素食的品項,而且當地的特色菜色也都有改良素食版料理。 

這趟旅行中,她獲得幾個體悟:其一為素食越來越受重視,烹飪者願意在有提供葷食的情況下,因應作出同款素食。素食不再是像在台灣那麼涇渭分明,素食者受限於素食餐廳用餐;其二是「素」已經跨出傳統豆製品的框架,新產品例如新豬肉、燕麥奶等等也逐漸浮出水面。 Ellen 預感這個素食的風潮一定會在兩三年內湧入台灣;第三的體悟是來源於肉食主義者的友人。在這一個多月的旅程中,無肉不歡的朋友一直與 Ellen 同食素,惟有一次想嘗試著名的維也納炸豬排,才主動說這餐我們分頭吃。 Ellen 事後也問過友人,是否會覺得委屈,朋友完全不這麼想,他覺得很好吃,他不覺得自己受限於「素」,反倒覺得他品嚐了許多前所未見不一樣美味的料理。 

這也讓 Ellen 發現只要足夠美味,邀請他人共進素食並不需要勉為其難。這也使 Ellen 在規劃樂膳自然的過程中,不會特別強調它是素食超市。樂膳自然除了給素食者方便的同時,它也讓葷食者有更多樣的選擇,自然而然地多了一次無肉的飲食。

 

發芽

真正下定決心開店,第一個要面對的是自己的內心。 Ellen 大方地說,當時她的工作可以稱得上是得心應手,在職場也是如魚得水,租屋在大安森林公園旁,以《台北女子圖鑑》來說,可以說是相當優渥。而回到台中創業,一切是從零從新開始。即便如此,Ellen 仍勇敢地踏出舒適圈,而再之後開始創業便是數不盡的事項,如籌備、進貨、廠商溝通、開業機關審核等等。 

開業過一年後,瘋狂轉圈的陀螺 Ellen 迎來一位朋友。他是 Ellen 之前在大潤發時的老闆,當老闆好奇地詢問與之前上班相比感受的落差時,她細細回想,驚訝於落差的巨大,也不可思議地發現這一年裡大大小小的難關自己竟都走過來了。落差除了心理壓力,也包括角色的轉換。 Ellen 帶著靦腆的笑容說道,之前從事的是採購,她像是甲方,廠商想進貨至大潤發,對她都是客客氣氣的;但當她作為樂膳自然的老闆想引進產品時,她卻成為需要別人給機會的一方,因為樂膳自然當時尚且新開業。現在回想起來,那時每天圍繞著的就是不斷燒掉的存款、永遠做不完的事情和與之前相比的種種落差, Ellen 開玩笑地說:「天哪!我居然活下來,再來一次,真不一定做得到。」

而當我問及當時設定的停損點時, Ellen 卻是直率而堅定地說:「我是破釜沉舟,不留一絲後路給自己。所謂停損點,大概就是錢真的燒完了,發不了員工薪資的時候吧!」

 

茁壯成長

如今一切上了軌道,樂膳自然也慢慢蛻變,由原本的廠商供應,擔當引進的角色,近來也開始挖掘新品,以吃貨的角度出發,找尋健康好吃的美食,而若沒有符合標準的,便由 Ellen 與夥伴研發,另找合適的國內外廠商訂製。以少量開始做推廣,消費者的反饋良好,才有下一步。樂膳自然的每一步都求穩。由原先的奶蛋素轉至現今的 92% 純素,也不會是一步到位。先是引進同系列的純素產品與消費者推廣,而當顧客也認可純素產品後,才刪減非純素的下單。 

Ellen 說,一開始其實會受到許多的置疑,許多人會提出:「既然做素,就直接以全素開始就好。」但她認為理念的推廣之前須先求生存,如果一步到位的結果是撐不過兩個月的運營,那她的更多抱負也就只能黯然收尾。 

除開外界紛紛擾擾的聲音外, Ellen 也常回到起點,導航確認方向後,整裝再出發。她自己之前在大潤發工作時,老闆常對他們說:「不要一直坐在辦公室,去逛賣場去逛百貨,把自己當客人,尋找客人的需要。」而如今她如果坐在辦公室裡不斷計較起成本與毛利, Ellen 就會想起前老闆的話,把自己推出這個空間,去逛逛樂膳或是其他百貨。在這個過程中,回歸自我,跟自己對話,找回愛好美食的本能,重新以吃貨顧客的角度出發。

 

回饋土地

兩年前,樂膳自然便與台中在地小農合作,作為收菜班底,提供小農固定的收入。如今台中小農已有固定的店家需求,像是階段性任務一般,近年換引進了桃園碧蘿村有機農場的蔬菜。之前 Ellen 曾前往當地種植區,見山中仍有果樹,老鷹仍遨遊天際,農場與整座山都遵照原始生態的風貌運行著。儘管有機在很多人心中,價格不那麼親⺠,但 Ellen 認同有機理念,願意引入她旗下的店家,讓顧客可以透過他們的消費選擇為這片土地的未來帶來更多的美好。「大家做的事情,都是在讓未來更好!」Ellen 總結道。

 

瓶頸與夥伴

一問及挫折與瓶頸, Ellen 笑得瞇著眼道:「幾乎無時無刻都想放棄,挫折簡直不要太多。」她也曾玩笑地說著她要當家庭主婦,疫情期間超市幾乎都空無一人,她與其他素食的夥伴都苦笑地估算著每日虧損,「那時大家都在硬撐,但比較幸運的是,除了實體店,我還有網購。」 Ellen 坦然地說:「咬著牙苦撐下去的原動力也是在於素食夥伴之間的鼓勵與支持。素食圈它很不一樣,可能因爲大家都是抱持著理念在做推廣,大家彼此都會互相幫助,不會獨善其身。」大家背負著相同的使命感,各自前行而凝聚。

 

新的版圖

樂膳自然走得很慢很穩,在「邀請大家少吃肉」的理念下,結交了許多台灣各地的朋友。雖然電商運行下,使素食的傳達沒有邊界,但時常從北部遠道樂膳的朋友也說明著大家對實體素食超市的嚮往。

 今年春天大概是樂膳走得最快的時期。位於台北市信義區的樂覓未來超市和尚未公布的餐酒館未來你好都即將與大家碰面。當筆者問起樂覓未來之於 Ellen 是怎樣的存在時,她笑著說,樂覓的誕生感覺是給北部的素食朋友們一個交代,原本打算直接複製樂膳自然的形式,但創業者的本能就是給自己挑戰。於是又新增裸買裸賣區、引入 vegan 英國彩妝和純素的烹飪教室。台北的樂覓未來是樂膳的 2.0 版本,除了購素外,提供更多閒逛的空間,也往環保蔬食的方向邁進。

而位於台中市府捷運站的未來你好,白天是以便攜的蔬食與提供熟食便當給附近的上班族為主,到了晚上則會轉為餐酒館的形式,而素食餐廳供應的自然是無酒精的酒。 Ellen 微笑地表示:自己想做的並不是強迫地積極地推廣素食,而是邀請大家品嚐不一樣的美食。對她而言,這兩家店更像是打破同溫層,外食上班族、搭乘捷運的學生等等都可以有更多機會去接觸、品嚐。 Ellen 認為:葷素之間彼此沒有壁壘,美味能夠本能地跨過那一道界線,只是在那之前素食需要更多的曝光機會。

 

回望過去的自己

● 創業者的特質 

許多人都想著創業,但敗興而歸的也不在少數。Ellen 不直言創業者應是如何。她爽朗地說,對她而言,勇於嘗試與挑戰和對食物有高度的熱忱算是她最大的特質。 Ellen 曾經上菲律賓人家做客,婉拒主人的邀約,跑去廚房與僕人一同完成料理,無厘頭的行為令人不解,她卻樂在其中,且收穫頗豐。

在朋友眼中,每每碰上困難,她也都是首當其衝直面挑戰的第一人。Ellen 回想後笑說:「『來吧』、『可以,我們試試看』確實都是自己的口頭禪。」除了全力以赴勇往直前外,自發性學習也是 Ellen 的一大特點。

很多在當下看似無用,佔據時間又花費金錢的事情,在之後都可能成為養分。像是之前 Ellen 曾進修電腦繪圖,現在行銷文宣圖都可以自己畫。學習急救,之後也有派上用場。學習新知對 Ellen 而言,過程就是收穫。 Ellen 是這麼想的:「不懂所以學,學完之後了解,這件事本身就很愉快。」

● 對年輕人的建議 

Ellen 在不同階段結識了許多朋友,從電商的廠商至以前的老闆再到公司的前輩。「我也認識許多一畢業即創業的朋友,當中也不乏成功之輩。」她有感而發地說,但對她自己而言,她很慶幸自己有先在外工作幾年,除了前輩的指導與公司的鍛鍊外,也有很多職場時期培養的習慣再之後成為不可多得的養分。

「年輕人的話,除了多學多看,更多的是不要拘泥於份內之事。」Ellen 眼神堅定平緩地說,趁年輕把握時間。認真學習、結交新朋友,不要為自己設限,做一些「份外」的事。至於有沒有用,那是在不遠的將來才需要思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