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 Med-Tech

修改時間:2024年12月11日 05:13

內容

淺談 Med-Tech ——飛利浦台灣區總經理 胡孝揚

採訪編輯│侯博軒

 

從駕駛座上起身,拎起公事包後俐落地轉身下車,身上筆挺的西裝,配上孔武有力的身形,臉上的表情不怒自威,他是胡孝揚,現任飛利浦台灣區總經理。不難將這種外在形象與他跨國公司總經理的頭銜聯想在一塊,胡先生給我的第一印象並不是一個多話的人,散發一種不言而喻的沉穩,卻在言語間夾雜幽默的一面,而站上講台的他更是一位自信的講者,以自身的經歷講述他自己更甚至整個產業的故事。

 

沒有節奏的序曲

「我的英文名字叫理查 胡( Richard Hu ),聽起來像李茶壺,所以也會有人以為我姓李或叫我茶壺哥」胡孝揚一上台便打趣地說道。大學就讀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他說很多人都納悶,為什麼一個大學讀社會科學的學生最後會待在飛利浦,甚至將自己整個職涯都投注於醫療科技/器材,一個看似與所學八竿子打不著的領域。 

故事倒帶到 18 歲,和許多學生一樣他在聯考結束後照著自己的分數填了一所學校,之後便將志願這件事拋諸腦後,直到自己真的開始大學學業,才發現對於所學以及為什麼學逐漸迷茫,憑著分數誤打誤撞地前進卻撞上了一堵嚴嚴實實的高牆。他說當時教授在一年級的第一堂課上形容學生「就像一隻困在兩片玻璃之間的蒼蠅——前途一片光明但毫無出路」,然而他也運用這樣的特性,為自己開創了不一樣的可能,在意想不到的領域開出自己的一片天。 

另一項大學帶給他的影響就是運動,而其中橄欖球更是改變了他往後待人處事的運動,「過去的橄欖球規則是受傷才能換人的,因此不像其他運動能一直換人讓場上球員保持最好狀態,而是讓狀態最好的球員上場並且在激烈的身體碰撞比賽中堅持到比賽結束。」雖然最後由於意外他沒能繼續橄欖球的運動生涯,但是卻讓他對職場上的態度有了不一樣的體悟。在工作上沒有休息沒有換人,只有你把自己維持在自己最好的狀態才能確保隊上會留下你的位子。

 

初遇 Med-Tech

完成政治大學的學業之後,胡先生選擇前往美國繼續他的求學之路。他來到伊利諾大學,並在還沒畢業前就得到在國際大廠嬌生的職位。他並不是最優秀的學生,卻拿到了最優秀的公司的到職通知。「做出和別人不一樣的選擇」是他認為最關鍵的。當時對 MBA 的學生來說,最熱門的是嬌生消費性產品部門,該部門的產品囊括大部分消費者對嬌生耳熟能詳的品項。而他卻選擇將履歷投遞到另一個負責醫療器材的部門,這個相較之下冷門的選擇開啟了他一生的志業,拉著他跨入了 Med-Tech 的產業,正式加入嬌生,一做就是 18 年。

 

Med-Tech 的未來與飛利浦

他在離開嬌生後最終輾轉來到飛利浦。以燈泡起家的飛利浦,目前的業務專注於醫療科技( Med-Tech ) 產業,這方面的產品包含超音波、生理監視器、磁振造影儀( MRI )、電腦斷層掃描儀( CT )等。 

談到自己熟知的醫療科技/器材,他認為這會是一個形塑未來趨勢的產業。現代社會中病人和家屬對生病以及治療的方法都有了更多的知識,相應的也更有自己的主見去選擇自己想要的醫療產品或與醫師討論參與治療的決策。高齡化的社會更強化了人們對醫療的需求。這也是為什麼飛利浦近年推動轉型,加速拓展醫療科技市場。


 

在 Med-Tech 公司的工作如何不同?

Med-Tech 公司有許多職位的工作都與其他領域的公司不太一樣。以工程師為例,所負責的不僅僅是保養維護,而涵蓋了售後服務、協助使用、拆卸、移機和升級,貢獻了公司收入及獲利相當大的一部分。大型醫療產品諸如 CT、MRI 都有繁瑣的操作方式,醫院的放射師不一定能熟悉不同廠牌的設備操作,甚至連升級同廠牌的新式產品在操作上都存在差異,因此專職協助客戶的臨床應用專員也是大型醫療科技公司特別的職位。

業務和行銷的工作也有其特別之處。由於 Med-Tech 公司的銷售對象受到法令的規範,潛在客戶相對明確,不會像消費性產品做廣告增加曝光度推升業績,而是實際接觸醫護人員、採購、醫工甚至醫院高層以理解客戶的需求。業界知名的 Med-Tech 公司會在醫院的晨會中與醫護人員分享他們新推出的產品,簡介優缺點以及功能,更會舉辦假日的研討會,讓醫生們能齊聚交流新知,藉此提升產品的口碑。實際參與臨床評估試用的過程,讓醫生能夠實際體驗產品的性能與表現,也第一手了解產品在臨床如何滿足客戶的「unmet need」。最重要的是在與客戶打交道前必須先贏得他們的信任和尊重,而業務人員的專業度無疑是贏得信任的關鍵條件,因此有規模的 Med-Tech 公司都對業務行銷同仁的專業知識訓練非常重視也做出大幅的投資。

 

一個能夠救人的產業

醫療科技是一個打破許多傳統架構的產業,在講述多元的工作內容之後,胡先生回到將自己留在醫療科技產業的初衷,「堂而皇之的說,醫療科技可以造福人們,即便當不成醫生我們也可以每天救人做出貢獻,走進醫院、手術室提供最好的工具給專業的人。」他分享自己 26 年前初入行曾旁觀一個嬰兒的大動脈轉位手術。清晨走進手術室,到半夜 11 點主刀醫師完成手術後與病患家屬說明手術成功,醫師轉過身與他握手表達產品對手術成功的感謝——在那一瞬間他深刻的體悟到自己的工作絕對不僅僅是一個銷售員,而是一個可以救命的工作。

 

誰會是 Med-Tech 公司的首選

醫療科技/器材是一個複雜的領域,「甚至跨科如跨山」,對於不是相關背景出身的人難免望之卻步,但其實 Med-Tech 公司對於非專業背景出身的人也同樣願意接納。胡先生回憶自己剛到嬌生時的日子,公司發給他一大本解剖和醫學術語,要他在到任前背熟,但沒有記熟就不用來上班了。「在這個領域專業是基本的態度,不用害怕承認不知道。」他說道,畢竟醫生們才是受過專業訓練的人,所以自己不會、不知道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但要盡快找出正確的答案回覆醫師。因此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冷靜和專業,以及不斷學習的動力,「歡迎不同領域但對幫助別人有熱忱的人加入」。

 

淺談 Med-Tech ——飛利浦台灣區總經理 胡孝揚

採訪編輯│侯博軒

 

從駕駛座上起身,拎起公事包後俐落地轉身下車,身上筆挺的西裝,配上孔武有力的身形,臉上的表情不怒自威,他是胡孝揚,現任飛利浦台灣區總經理。不難將這種外在形象與他跨國公司總經理的頭銜聯想在一塊,胡先生給我的第一印象並不是一個多話的人,散發一種不言而喻的沉穩,卻在言語間夾雜幽默的一面,而站上講台的他更是一位自信的講者,以自身的經歷講述他自己更甚至整個產業的故事。

 

沒有節奏的序曲

「我的英文名字叫理查 胡( Richard Hu ),聽起來像李茶壺,所以也會有人以為我姓李或叫我茶壺哥」胡孝揚一上台便打趣地說道。大學就讀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他說很多人都納悶,為什麼一個大學讀社會科學的學生最後會待在飛利浦,甚至將自己整個職涯都投注於醫療科技/器材,一個看似與所學八竿子打不著的領域。 

故事倒帶到 18 歲,和許多學生一樣他在聯考結束後照著自己的分數填了一所學校,之後便將志願這件事拋諸腦後,直到自己真的開始大學學業,才發現對於所學以及為什麼學逐漸迷茫,憑著分數誤打誤撞地前進卻撞上了一堵嚴嚴實實的高牆。他說當時教授在一年級的第一堂課上形容學生「就像一隻困在兩片玻璃之間的蒼蠅——前途一片光明但毫無出路」,然而他也運用這樣的特性,為自己開創了不一樣的可能,在意想不到的領域開出自己的一片天。 

另一項大學帶給他的影響就是運動,而其中橄欖球更是改變了他往後待人處事的運動,「過去的橄欖球規則是受傷才能換人的,因此不像其他運動能一直換人讓場上球員保持最好狀態,而是讓狀態最好的球員上場並且在激烈的身體碰撞比賽中堅持到比賽結束。」雖然最後由於意外他沒能繼續橄欖球的運動生涯,但是卻讓他對職場上的態度有了不一樣的體悟。在工作上沒有休息沒有換人,只有你把自己維持在自己最好的狀態才能確保隊上會留下你的位子。

 

初遇 Med-Tech

完成政治大學的學業之後,胡先生選擇前往美國繼續他的求學之路。他來到伊利諾大學,並在還沒畢業前就得到在國際大廠嬌生的職位。他並不是最優秀的學生,卻拿到了最優秀的公司的到職通知。「做出和別人不一樣的選擇」是他認為最關鍵的。當時對 MBA 的學生來說,最熱門的是嬌生消費性產品部門,該部門的產品囊括大部分消費者對嬌生耳熟能詳的品項。而他卻選擇將履歷投遞到另一個負責醫療器材的部門,這個相較之下冷門的選擇開啟了他一生的志業,拉著他跨入了 Med-Tech 的產業,正式加入嬌生,一做就是 18 年。

 

Med-Tech 的未來與飛利浦

他在離開嬌生後最終輾轉來到飛利浦。以燈泡起家的飛利浦,目前的業務專注於醫療科技( Med-Tech ) 產業,這方面的產品包含超音波、生理監視器、磁振造影儀( MRI )、電腦斷層掃描儀( CT )等。 

談到自己熟知的醫療科技/器材,他認為這會是一個形塑未來趨勢的產業。現代社會中病人和家屬對生病以及治療的方法都有了更多的知識,相應的也更有自己的主見去選擇自己想要的醫療產品或與醫師討論參與治療的決策。高齡化的社會更強化了人們對醫療的需求。這也是為什麼飛利浦近年推動轉型,加速拓展醫療科技市場。


 

在 Med-Tech 公司的工作如何不同?

Med-Tech 公司有許多職位的工作都與其他領域的公司不太一樣。以工程師為例,所負責的不僅僅是保養維護,而涵蓋了售後服務、協助使用、拆卸、移機和升級,貢獻了公司收入及獲利相當大的一部分。大型醫療產品諸如 CT、MRI 都有繁瑣的操作方式,醫院的放射師不一定能熟悉不同廠牌的設備操作,甚至連升級同廠牌的新式產品在操作上都存在差異,因此專職協助客戶的臨床應用專員也是大型醫療科技公司特別的職位。

業務和行銷的工作也有其特別之處。由於 Med-Tech 公司的銷售對象受到法令的規範,潛在客戶相對明確,不會像消費性產品做廣告增加曝光度推升業績,而是實際接觸醫護人員、採購、醫工甚至醫院高層以理解客戶的需求。業界知名的 Med-Tech 公司會在醫院的晨會中與醫護人員分享他們新推出的產品,簡介優缺點以及功能,更會舉辦假日的研討會,讓醫生們能齊聚交流新知,藉此提升產品的口碑。實際參與臨床評估試用的過程,讓醫生能夠實際體驗產品的性能與表現,也第一手了解產品在臨床如何滿足客戶的「unmet need」。最重要的是在與客戶打交道前必須先贏得他們的信任和尊重,而業務人員的專業度無疑是贏得信任的關鍵條件,因此有規模的 Med-Tech 公司都對業務行銷同仁的專業知識訓練非常重視也做出大幅的投資。

 

一個能夠救人的產業

醫療科技是一個打破許多傳統架構的產業,在講述多元的工作內容之後,胡先生回到將自己留在醫療科技產業的初衷,「堂而皇之的說,醫療科技可以造福人們,即便當不成醫生我們也可以每天救人做出貢獻,走進醫院、手術室提供最好的工具給專業的人。」他分享自己 26 年前初入行曾旁觀一個嬰兒的大動脈轉位手術。清晨走進手術室,到半夜 11 點主刀醫師完成手術後與病患家屬說明手術成功,醫師轉過身與他握手表達產品對手術成功的感謝——在那一瞬間他深刻的體悟到自己的工作絕對不僅僅是一個銷售員,而是一個可以救命的工作。

 

誰會是 Med-Tech 公司的首選

醫療科技/器材是一個複雜的領域,「甚至跨科如跨山」,對於不是相關背景出身的人難免望之卻步,但其實 Med-Tech 公司對於非專業背景出身的人也同樣願意接納。胡先生回憶自己剛到嬌生時的日子,公司發給他一大本解剖和醫學術語,要他在到任前背熟,但沒有記熟就不用來上班了。「在這個領域專業是基本的態度,不用害怕承認不知道。」他說道,畢竟醫生們才是受過專業訓練的人,所以自己不會、不知道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但要盡快找出正確的答案回覆醫師。因此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冷靜和專業,以及不斷學習的動力,「歡迎不同領域但對幫助別人有熱忱的人加入」。